青春华章·初为人师丨在恩师影响下从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09月07日 19:57:02

【编者按】

他们把青春献给了讲台,他们把爱心留给了学生。他们初为人师,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热爱着这份职业,正努力着将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时值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特别策划——初为人师,向这些坚定选择了教育事业的新生力量致敬。

人生前21年,李静是以学生的身份踏进学校的大门,而今年,她换了角色,从河南师范大学毕业正式成为一名教师。

当站在三尺讲台上,她想起了小学的班主任,那位帮助她摆脱自卑、重建自信,影响她一生的恩师。望向台下的学生,她仿佛看见了多年前的自己,她也希望能影响别人、治愈别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不同于人们以往对教师“铁饭碗”的认知,教师行业现在“内卷”也十分激烈。每天李静过得并不轻松,但她说,“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这份职业,它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在恩师影响下从教

走上教师这条职业道路,李静最想感激两个人。

小时候,她在河南新乡的农村出生长大,在村子附近的小学读书。念到四年级时,家人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把她送到市里读书。刚到新学校,她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差距很大。

村里的小学不教英语,学生到了初中才开始学,而市里的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当时,她连单词和字母都不会区分,更不用说音标和语法。

因为成绩落后,李静逐渐变得自卑,她极力让自己变成班上的“小透明”,不想让同学想起还有她这么一个人。

慢慢地,班主任发现了异常,她并没有直接找李静谈心,也没有在班里直接说“大家对李静友好一点”,而是用另一种方式默默关注她、关心她。在作业本上,班主任会给她写好详细的批注,还有暖心的鼓励。板凳坏掉了,李静胆怯不敢说,第二天来到教室发现,班主任已经悄悄帮她换了新的,桌面上还莫名多了几本新教材。

李静很感激这位老师,“她守护了一个小女孩的自尊心”。当时她就想,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像她老师这样的人,看得见默默蜷缩在角落里快要萎掉的孩子,让她们回到阳光下。

还有一位恩师,对李静影响颇深。在高中时期,语文老师经常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鼓励学生站上讲台讲课。很多同学不太喜欢这种形式,既要花时间准备还要上台。

但李静却不一样,几分钟的展示,她足足准备了两天,在卷子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为了让讲课节奏更流畅,她将古诗词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甚至拉上同桌一起排练。

李静第一次上台讲课的效果很好,语文老师评价她,“很有当老师的气质”。一句简单的鼓励,却坚定了李静当老师的理想。她很享受站在讲台上分享知识的满足感,也很享受看到台下学生求知若渴的目光。

“透过学生看到自己”

大三那年,李静来到了新乡市一所初中,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实习。

“这里的环境和我的初中很相似”,李静说,老旧的教室、高度负荷而吱呀作响的风扇、拥挤的过道,这是河南大部分初中的样子。“我站在这里,看着他们,也在透过他们看我自己。”

第一次上课前,李静做了充足的准备。她把幻灯片来来回回过了好几遍,教案写了整整4页,还给自己打了“小抄”,甚至连串词都背了下来。那一天,她穿了特别正式的衣服,背上指导老师的“小蜜蜂”扩音器,突然感觉从办公室到教室的路比平时长了些。

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站上讲台那一刻,看着台下的同学,她还是紧张了,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就像电脑关机了一样。“我当时特别慌,甚至在同学们鞠躬说‘老师好’的时候,我也朝他们喊了一句‘老师好’。”

这位青涩的新手实习老师,几乎把幻灯片从头到尾念了一遍,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思考和互动的时间,“像是在唱独角戏”。

下课后,指导老师找到李静,帮她分析问题——不少新手老师容易犯一个毛病,太过于以自己为主体,习惯思考的是“我有没有讲到”而不是“学生有没有听懂”。

吸取经验之后,李静加以改进,在后续的授课中,尽可能增加和学生互动的机会,也会在下课之后和学生交流,听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她希望能够和学生一起成长。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在当老师前,李静也曾一度感到迷茫和无措。学生时期,她的成绩并不算班上拔尖的,不是备受关注的“学霸”或者受欢迎的“人气王”。

但成为老师后,她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更多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即便是“问题少年”“叛逆少女”也可以成为有用的人。“这种成就感是很多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在李静刚接手新班级时,班上有一个“刺头”学生小周,他块头大,脾气暴躁,经常和别的同学起冲突,让很多老师和同学害怕。

第一次见到小周,李静的印象是“凶悍”,担心惹到他,害怕跟他接触、聊天。但有一次,班上学生还在上体育课,李静回班里准备下一节课,看到小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她上前去跟他聊了聊,发现他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顽劣。

其实小周也过得很苦恼和压抑。家人平时忙,没什么时间照顾他,他一个人孤独长大,因为个子太高,同学们离他远远的,没有人愿意跟他玩,再加上学习成绩也不好,容易被老师忽视。他变得越来越自闭,越来越不会和别人沟通。

李静看到他,仿佛也看到了小时候自卑的自己。她默默倾听小周的故事,也向他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两人聊了很久。

小周很困惑,不知道怎么跟其他同学相处。李静跟他说,如果他能在她的课上表现好一些,就告诉他答案。果然,小周没有在课上捣乱,也没有睡觉,甚至还积极回答了问题。课后,李静告诉他,“你以后就像今天这样,看看大家的态度会不会不一样?”

后来,小周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周围人惊讶于他的改变。李静很自豪,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小事,就能把一位学生从困惑中“解救”了出来,她想到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是李静在师范大学就读时,学校老师教她的信条。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在后来的实践教学中,也常常想起这句话。

“志在青云誓必攀”

有时候,也会有无力感向她袭来。班上有学生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也不参与任何课堂活动。她找这位学生聊过很多次,也去他家家访过。但家长说,“他只要混个文凭就好,将来不指望他读书赚钱。”

虽然先前预想过可能得到这样的回答,但当她亲耳听到时,还是有些错愕和震惊,不知道怎么回答。

虽说“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现实是骨感的。在学校里,课程进度不能因为一个学生而耽误,规则也不会因为一个学生而改变。在李静看来,有时候很难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权衡利弊,最终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她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责任,努力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关心学生,但人各有志,尊重他人的命运。

除了授课外,李静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开始看书,是为了更好跟学生交流,后来她发现,阅读让她受益匪浅,这个习惯开始延续下来。她列举自己看过的书,包括《被讨厌的勇气》、《瓦尔登湖》等等。面对这个浮躁的世界,她觉得自己变得平静了很多,能够沉下心来。

今年,从实习教师转变成为正式教师,李静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只要站在那里,就必须要对学生们负责”。

面对未知的征程,她说,心如磐石不可转,志在青云誓必攀。

(文中李静为化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