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已有1670个大学专业被撤销
原创 巴九灵 吴晓波频道
“过去一年,全国各大高校被撤销的专业布点高达1670个,是十年前的25倍。”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大学开学季,许多学生到校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是本校本专业的最后一届学生。
图源:小红书@火一样的鱼
今年以来,许多毕业生曾经在母校就读的专业,已纷纷成为了历史。
四川大学宣布撤销31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停招19个专业,西北大学撤销7个专业,兰州大学撤销3个专业,东北林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相继公示拟撤销专业。
时间更早之前,众多高校也纷纷停招、撤销专业。过去一年,全国各大高校被撤销的专业布点高达1670个,是2014年裁撤布点数量的25倍。
文科专业被裁撤较多,比如山东师范大学撤销广播电视学,中科大撤销了英语、传播学、考古学等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济南大学、停招小语种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停招英语专业……
增加专业点最多的则是工学专业,增设数量较多的专业,其中以人工智能为最,过去6年专业点位数暴涨了15倍。位居增设数量超过100个专业的榜首。
以至于有媒体惊呼,中国高校正在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专业大调整。
专业跟不上是时代,是个老大难问题,裁撤的用意也是时代的必然。
◎ 其一是政策。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而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提出了类似内容。
政策上的重拳出击,让高校专业调整的动作越来越快,好像从小火慢炖变成了大火收汁。
2024级大一新生开学报到
◎ 其二是现实变化的错位。
当下的社会现实是,许多专业的学生严重过剩,而急需人才的行业,又缺少对应专业人才。
比如裁撤专业的重灾区——公共管理专业,是20年前最热门的专业之一,2000年到2017年里开设的相关专业数量翻了10倍,供过于求,直到近五年才裁撤了近百个点位;而计算机行业对应的网络安全专业,目前只有34所双一流高校开设该专业,预计到2027年将面临327万网络安全人员缺口。
百森咨询创始人、《华为灰度管理法》作者冉涛认为:“过去30年形成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跟经济形势紧密相关。”
他说:“90年代之所以出现会计热,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创业潮,企业的数量迅速膨胀,每家企业都要做账;00年代之所以出现英语热,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空前高涨;而后出现的土木热,则是房地产大牛市带起来的。这叫产业拉动热。”
在他看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一个新兴赛道可以持续增长十几年,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热门专业。
但是,花无百日红,产业风口一直在变动,当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量超过就业岗位需求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天坑专业”。
网友们经常吐槽的会计、英语和土木工程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只有旧瓶装新酒,那改革的诚意和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有媒体就曾报道过土木工程和智能建造两个专业撤销和设立的案例。报道发现,许多学生表示智能建造专业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换皮。
有的学校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中,任课老师基本还是土木工程的原班人马,并没有智能建造相关的行业经验,课程设计也只是给学生多加了一两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如今的专业点调整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新瓶装旧酒”的情况,给报考率、就业率低的专业换个新名字,就变成新专业了。
“高校这么做,短期内可以吸引更多学生,但如果核心课程(尤其是实操课)不能与时俱进,恐怕很难能持续下去。”储朝晖说道。
而且这个过程中,还有地方高校瞄准当地政府产业规划来设置相关专业的现象。
储朝晖认为:“大学专业和所在地区经济产业,不能完全画等号。如果所有专业都以地方政府产业规划为准,就会有问题,比如地方政府倡导的产业到底有没有市场?是不是产能过剩了?有没有可持续性?”
高校教育的教学现状,也在提醒高校和教育界人士,专业的停招、撤销、调整,不能浮于表面。
为了学习更专业实用的知识,学生们如今也开始用脚投票,纷纷拥抱视频网站。
今年6月份B站发布的数据显示:以00后为主的22年入站用户,消费最多的内容不是休闲娱乐类,而是各类大学课程。B站也被大学生们戏称为“B站大学”。
图源:哔哩哔哩
经济学家何帆在《变量6》里记录了一段自己考电工证的经历。他发现,即便是电工技术这种极其依赖言传身教的实践类知识,学校的老师竟然也是照本宣科。
他作了一个形象类比:就像一本讲烹饪的书,讲了火,讲了炒锅,讲了盐的历史,讲了卫生检查和怎么洗手,就是没有讲煎炒炖煮。
面对当下的高校教育现状,这轮专业大调整会有什么影响?当下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而行业作为人才需求方,又该应对哪些发展变化?
对此,小巴分别请到了“人才供应端”的教育专家,和“人才需求端”的行业职场专家,来回答高校史上最大的专业大调整里的种种疑惑。
教育专家
近年来高校新增、撤销专业“动作大”是必然的,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但在具体调整专业设置时,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 首先,高校新增专业,大多为舆论关注的“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有条件办好,还需进一步深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高校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是顺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高校不顾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一哄而上举办这些热门专业,有的学校及专业的办学质量便会缺乏保障,加上招生规模扩大后,可能会出现社会需求跟不上、“热门变冷门”的问题。
比如我国高校近年来撤销最多的专业,大多是10多年新增的“热门专业”,由于没有办出特色,学生就业并不如预期,于是被撤销。
◎ 其次,部分高校新增或撤销专业,多由行政领导与行政部门拍板,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专业设置属于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决定新增或撤销专业,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进行严谨的论证。
一个专业,哪怕再热,但举办这一专业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学校没有条件将其办出特色,学校应抵住诱惑,坚决不办;一个专业,哪怕被认为是冷门,但这一专业是本校的特色专业,培养的是社会必需的人才,学校应坚持举办,而不能急功近利撤销这一专业。
如此,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办出每所学校的特色。而且,由于在撤销、新增专业时充分论证,也就能充分关注相关师生的利益,让撤销、新增专业平稳推进。
行业猎头
大学在调整专业目录时,需要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但也不能只看就业率。
从市场供需角度看,所谓“冷门专业”并非没有存在价值,只是毕业生供给量太大,超过了岗位需求量。
比较理性的做法是,由教育部门来把控“冷门专业”的总体招生数量。比如老牌工科院校,原本土木工程专业有四个班,现在可以压缩为两个班。
除了控制招生数量,大学还应该顺应经济形势,来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就拿网络传播学专业来说,早期毕业生大多去门户网站做网络编辑,等到门户网站衰落、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培养目标就换成了产品经理。
这个转变过程,既需要校领导和老师多做实事,也需要优秀企业帮忙,搞一搞校企合作计划,让学生感知前沿技术。
北京顺义的一所老牌国际学校,就在校园内建了一座智慧教育大楼,里面不仅有新版AI产品,还展示了知名车企的智能汽车零部件,里面的讲解员都是企业方派来的骨干人员。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地方院校可能提供不了这么好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那是不是意味着,普通本科的学生就没机会了?
大学课堂
树挪死,人挪活,破局办法有很多。学生可以认真学习,考到双一流大学读研,名校就有好资源。
如果不想读研,那也可以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多去北上广去实习,到大厂攒经验。
实习经验非常重要。企业搞招聘时,最看重的不是学生在学校里的成绩,而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我还想强调,世界那么大,任何专业都能找到出路。
学土木工程的,未必要去搞房地产,也可以去搞硬科技,遍地开花的光伏发电站,就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师;学英语(小语种)的,未必要去外企工作,也可以顺应中企出海潮,去国外闯一闯;学机械制造的,未必要去工厂打螺丝,也可以搞人工智能。
硬科技,出海和人工智能,是未来十年最有潜力的三个发展方向。
本篇作者 | 梅浩宇 | 饶祖分 | 责任编辑 | 徐涛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原标题:《这一年,已有1670个大学专业被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