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保护主义诱发跟风苗头,中企如何优化进入第三方市场策略
最近一段时间,在欧美纷纷提升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门槛时,一些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墨西哥、印尼等似乎也准备加入对中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国家行列,它们瞄准了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质疑这些产品在其国家具有倾销之嫌。如印度对中国制造的螺栓、螺钉、壁挂镜、真空保温瓶等—些产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阿根廷则正在调查中国产电梯,英国则在调查中国的挖掘机和电动自行车,智利相关机构正建议对中国进口钢铁征收15%-25%的关税,[i]等等。
尽管针对外国进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属于国际竞争领域的正常反应和现象,但如今欧美之外的国家对华采取经贸保护主义措施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企业可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而这些国家针对中国日益增多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受到欧美对华保护主义政策的强烈影响,如何应对因欧美对华保护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潜在的更多国家的对华保护主义趋势,值得我国高度重视。
2024年7月19日,江苏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分公司码头,滚装轮准备装载新能源汽车出口国外。视觉中国 资料图
欧美对华采取经济保护主义措施的根源
目前,欧美在维护本土安全名义下,间或辅以低碳或人权保护为理由,对中国产品和投资采取一定程度的保护主义措施(参见简军波:《除了对电车加税,欧盟对华“保护主义工具箱”里还有啥?怎么破?》)。
近些年来欧美变本加厉的对华保护主义措施的根本缘由并非出于对所谓本土安全的考虑,或出于环境与人权保护的目的——尽管一定程度上出于真实意愿,但不是最主要或最根本的考虑,也并非针对中国“产能过剩”做出的反应,而是出于竞争优势丧失带来的焦虑。
如果真出于安全保护目的,那么通过严格的技术手段证明不存在安全风险后,就没有理由继续以安全保护为名禁售中国特定产品。若担忧市场依赖过于危险而需降低依赖,则需证明未来与中国关系必定会陷入巨大地缘政治冲突,或因严重地区安全危机,使欧美不得不终止与中国市场的联系,但这根本无法进行证明,因为现在不可能去证明未来确定无疑的某种特定前景。
需要强调的是,欧美基于安全保护而对中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自我实现的预言”[ii]——如果欧美过分强调与中国未来关系的恶化,这会使当前和中国的关系可能真的朝向预想的结局发展,然而这本不应成为欧美对华政策的目标。
而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则应证明中国可提供的产品数量超过了全球需求数量,而不应指控中国自身缺乏足够产能消化能力。如果将产能过剩的条件纯粹定位于本国消化能力,[iii]则国际经济体系和世界贸易都不应存在,这是相当荒谬的。
因此,最真实的根源在于,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中,欧美的市场优势正在快速流失,为保持自身产品和产业竞争优势,欧美不得不采取日益严峻的对华保护主义措施来阻止事态的继续发展。
欧美竞争优势丧失体现在中国和欧美产业互补性的逐渐丧失及由此而来的高度竞争关系的涌现。曾经中国与欧美间的产品和产业间存在极为完美的互补性。中国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承接了许多来自欧美地区的来料加工项目,也逐渐成为西方重要品牌的中间商品生产来源地或最终组装地,西方落后产能的转移目的地(如污染较重的化工行业),当然也成为被西方所淘汰的利润较低产业的承接地(如纺织品制造)。中国和欧美间形成了明确的行业分工,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制造中心,而欧美提供技术、高端生产设备和资金的来源。这一分工也是国际经济体系中国际分工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贸易进步和全球化的兴起,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着中国和欧美经贸间的相互依赖。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持续,中国与欧美上述明确分工关系已被打破,中国不再是来料主要加工地,也不是西方大量落后产能承接地,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第三方转移,这一切意味着中国和欧美产品和产业间互补性迅速减弱,而相似性在增强,竞争关系日益明显。
这一竞争关系不仅表现为某些欧美和中国的同类产品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冷落,甚至中国的同类产品开始在欧美本土市场形成强有力竞争,同时也在争夺第三方市场。除产品竞争外还有资本竞争。在经贸互补时代,中国对欧美出口的大量产品由欧美在华投资企业生产,它们即使构成对欧美本土产品的竞争或挑战,最终也是欧美自身资本间的竞争。然而,如今不少对欧美形成竞争压力的产品是中国资本下的产物,最终体现为中国资本与欧美资本间的竞争。因此,互补关系丧失后,中国与欧美形成的竞争关系是商品和资本构成的全面与高烈度竞争。
如果欧美无法承受来自中国经贸领域的全面竞争,它就会丧失从技术、产品、资本、标准和市场领域的各种优势,而优势的丧失意味着企业利润的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体经济能力及其整体实力的下降。这是欧美无法承受和容忍的。
然而,国际力量间经贸竞争优势的兴衰本是历史规律,但欧美不愿接受自身优势逐渐全面丧失的命运。尽管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和双边经贸条约都规范了竞争问题的处理机制与途径,但欧美采取了超越国际规则、单边主义的对华保护主义经贸措施,这正在严重损害与中国的正常经贸关系,并给整体关系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第三方出现华保护主义风险的原因
欧美日益严峻的对华经贸保护主义措施已经或将会冲击中国与第三方的经贸关系。面对欧美经贸保护主义,中国政府和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第三方,主要是广大全球南方市场,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希望这一市场能部分化解因欧美保护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市场损失,并规避欧美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挑战。
在此思路下,中国不少面向欧美开展业务的企业开始将部分产能或产品转向新兴市场和其他南方国家,既包括销售市场的转移,也包括大量投资的转移。比如中国一些车企正强化向巴西和俄罗斯市场的销售力度,并加大在墨西哥、泰国等国家的投资和生产。近些年来中国在南方国家的商品和投资快速上升。[iv]
尽管这是在全球化和全球贸易下规避竞争、趋利避害的客观规律,且符合国际竞争规则,但它在政治上或国际关系上具有连带影响。一方面,南方国家需要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无需花费大量宝贵的外汇进口更为昂贵的西方同类产品,也需要中国的投资以促进本土工业的发展和增加民众就业。
但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方的发展中国家,它需要对外来商品和资本的需求进行有效控制,而中国因规避欧美保护主义影响,大量商品和资本短期内进入一些南方国家或第三方市场,让其感受到外来经济力量快速涌入带来的不安。在第三方看来,中国的商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强力竞争,如中国电动车因欧美保护主义而不得不加大向第三方市场出售,则那些具有本土汽车生产能力的国家会因这些新进入的优质产品而感受到额外的竞争压力,并认为本土产业发展受到了冲击,这将诱发它们对中国商品和资本的忧虑,甚至产生施加保护主义措施的冲动(如反倾销调查),或导致这些国家内部出现相关政治争议。
因此,在欧美不断推高对华经贸保护主义、中国商品和资本增加了对南方国家输出力度的背景下,南方国家会感受到欧美和中国间经贸摩擦所带来的对自身市场的影响,这会使其在较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进而可能做出对华单边反应,即针对中国产品与投资的潜在保护主义行动,虽然事实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投资是南方国家实现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
此外,由于欧美在针对中国实施经贸保护主义的同时,也在第三方开展针对中国等国家的地缘政治竞争,比如欧盟用“全球门户”战略来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或通过加速与南方国家的自贸协定来嵌入西方的行业标准和价值观,以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v]在一定程度上或在特定领域拉拢一些南方国家支持欧美的对华立场。从宏观上看,欧美将南方国家当做地缘政治竞争工具,将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南方国家深刻的忧虑。这种忧虑既可能使这些南方国家采取针对欧美的保护主义措施,也可能采取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措施,以避免陷入由欧美引发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漩涡。尽管这一冲突出自欧美的推动,但却对中国构成新的挑战。
如何解决潜在的全球性对华保护主义
目前,整体而言,欧美之外的第三方针对我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趋势并没有发展到严峻地步,未来也可能不会出现所谓全球性对华保护主义潮流。但面对欧美对华经贸保护主义,以及由此诱发的潜在的第三方(尤其是南方国家)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倾向,我国还是要严肃对待。如果形势发展到第三方在压力之下纷纷追随欧美针对中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则我国产品和投资出海将受到冲击,对外开放也将受到较大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因此波动。
为应对和防止更为严峻的局面发生,我国一方面应尽最大努力保持和欧美的市场联系,降低欧美(尤其是欧洲)对我国实施保护主义的动机,从真正确保和推动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出发,使欧美尤其是欧洲继续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和投资目的地。为此,在推动与欧美市场加深联系时,应采取产品和投资“化整为零”的策略,即将我国现有最终产品的优势转化为该产品零部件或其中间产品上的优势,将其余部分优势产能让渡给欧美市场,形成最终的产品和资本的相互捆绑或互嵌,实现真正互利共赢。
另外,不能因为第三方市场采取了或具有采取对华经贸保护主义措施的可能性就裹足不前。尽管存在风险,我国企业和商品更积极进入第三方市场依然是应对欧美对华保护主义的重要策略。问题不在是否要加大进入第三方市场,而是如何优化加速进入第三方市场的策略。
显然,一方面要更为柔性、理性地进入,而不是在欧美压力下一窝蜂来,有风吹草动就一窝蜂散,需认真解读当地政策和法规及对方实际需求,使我国在第三方的产品输入和资本投入真正造福当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适当技术转移和产业扶植,并尽量以在地化方式进行管理和经营。因此,实现与第三方市场的互利共赢也是促进我国产能在欧美保护主义冲击下向第三方市场转移的终极基础。当然,对于第三方市场的恶意保护主义,我国也应采取有力度的反制措施。
最后,面对外部世界潜在的、日益严峻的针对我国产品和资本的保护主义,我国应加大发挥“内循环”的作用,通过加大居民消费能力和稳定民营企业投资信心,平衡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等措施,以实现内循环更良性发展,以此弥补因国际上针对我国的保护主义措施带来的市场损失,最终促进我国经济进入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轨道。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
注释:
[i] Jason Douglas , Dave Sebastian ,“中国冲击2.0”来了,廉价商品泛滥引发全球反击, 《华尔街日报》,2024年8月12日,https//cn.wsj.com/articles/中国冲击2.0-来了-廉价商品泛滥引发全球反击-cc56556C
[ii] David Patrick Houghton, The Role of Self-Fulfilling and Self-Negating Prophec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ume 11, Issue 3, September 2009, Pages 552–584.
[iii] 参见美国财政部官员Jay Shambaugh就中国产能过剩和全球经济发表的讲话,该官员表示:“当我们作为政策制定者谈论中国产能过剩时,我们到底想说什么?最简单的定义是,产能超过国内需求,不受全球需求的制约。” Remarks by National Economic Advisor Lael Brainard on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s of China’s Industrial Overcapacity, MAY 16, 2024,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4/05/16/remarks-by-national-economic-advisor-lael-brainard-on-responding-to-the-challenges-of-chinas-industrial-overcapacity/
[iv] Chinese firms are growing rapidly in the global south, Aug 1st 2024, https://www.economist.com/briefing/2024/08/01/chinese-firms-are-growing-rapidly-in-the-global-south
[v] Shada Islam , Europe and the Global South. How to gain influence and credibility in a complex world, 25 Apr 2024, https://www.realinstitutoelcano.org/en/analyses/europe-and-the-global-south-how-to-gain-influence-and-credibility-in-a-complex-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