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文都桐城,文脉不绝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0月19日 20:15:02

17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合肥市考察。在安庆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

"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 ",文都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承东启西的要冲之地,素有 " 七省通衢 " 之称。自唐正式定名桐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这里地灵人杰、文风昌盛。博物馆内,铜鼎玉璜沧桑厚重,书画典册古雅清逸,诉说着悠远历史;巷陌纵横间,桐城古城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俯拾皆是胜迹遗存。

一座城,绵延古文气韵,赓续乡邦传统,流播文都美名。

这是近日拍摄的桐城文庙外景。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桐城自古有 " 穷不丢书 "" 耕读传家 " 的乡情民风。浓郁的书香氛围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 " 桐城派 " 在此孕育光大。

作为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归聚作家千余人,绵延 200 余年。" 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使桐城获得了 " 文都 " 的美誉。" 文以载道 "" 经世致用 " 的治学理念," 义理、考据、辞章 " 的治学门径,至今影响深远。

为使人才奋兴,桐城派文人还躬身力行办教育、设馆授徒。一时间," 城里街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 "。自清末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今桐城中学),境内新学渐兴,教泽绵延,代代弘扬不绝。

如今,这片硕学鸿儒辈出之地,先后走出了近 5000 名博士、近 20 名院士,用知识学术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桐城中学 " 勉成国器 " 的校训牌匾之下,年轻学子们凝神静气,勤学逐梦。

当地大力实施 " 文都英才 " 工程,通过培育 " 双创 " 带头人、搭建引智新平台、创新人才政策扶持等措施,着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布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材料、医工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

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崇文重教,孜孜以求。为民族复兴培育创新力量,兴贤育才,恰逢其时。

谨庠序之教,彰家风之道。

安徽桐城六尺巷外的石头上,刻写着 " 让墙诗 "。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步入桐城闹市区,两排参天的香樟树下,一条 100 米长、2 米宽的巷道是不少市民每天必经之路,人们耳熟能详的 " 六尺巷 " 故事正是典出于此。

" 让他三尺又何妨 ",彰显 " 礼让和谐、亲仁善邻 " 的传统智慧,成为人们处理纠纷时的生动范例。

近年来," 六尺巷 " 故事被编入当地学生教材,融入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和家风教育中。以 " 六尺巷 " 命名的工作法广泛用于群众矛盾调解,在社会播撒下 " 亲无讼、尚和合、崇谦让 " 的种子,获评全国新时代 " 枫桥经验 " 先进典型。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这条小巷的过去与现在,显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入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在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 原则下,桐城古街巷、古建筑风貌如昔,气韵盎然。文化一脉孳乳,风尚累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对于这份文化瑰宝,我们应从中充分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立足现实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守护文脉,与时偕行,文都桐城在古今文化的交织交融中生机勃发。翰墨流芳,弦歌不辍,历久更彰其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