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牌社区救助顾问”施元雯的一天……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0月22日 14:30:02

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施元雯,日前荣获上海市“金牌社区救助顾问”称号。十三年如一日,她的一天如何度过?社区救助工作的背后,又有哪些酸甜苦辣?今天一起来了解。

居民信赖,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10月18日,早上8时许,在响亮的电话铃声中,施元雯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您好,我想咨询一下,重残无业如何办理?”她耐心接听居民的求助电话,为他们解疑答惑。随后,她着手回访特别关注的困难对象,并为即将进行的社区救助顾问培训准备资料。

上午10点,培训准时开始。她与其他社区救助顾问们分享个人经验,强调了倾听、同理心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中午时分,匆匆吃完午饭,她与爱心企业共同前往困难对象小吴(化名)的家中,送上慈善助学公益捐赠。“换了一个新环境,感觉怎么样?”“挺好的,交到了几个新朋友。”施元雯与小吴犹如姐妹般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关系十分亲密。

“小吴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她比较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但很有爱心。”施元雯介绍,小吴家住北新泾街道,与母亲共同生活,是街道爱馨苑智慧服务系统发现的困难对象。今年,小吴考上了职业学校,通过资源链接,爱心企业的公益捐赠为家庭减去了不小的学费压力。

结束后,施元雯回到中心,整理一天的工作记录,反思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开始规划第二天的工作。“居民的信赖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帮助到他人感觉很充实。”她说道。

用热忱之心,“造血式”帮扶

施元雯从事社会救助工作13年,为人热心的她,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她曾获2023年长宁区社区救助顾问明星、2023年长宁区社会救助业务竞赛个人第八名、2024年长宁区社会救助业务竞赛个人第三名等荣誉。以2024年上海市“金牌社区救助顾问”称号的荣誉为动力,她表示,将继续回应落实困难群众的需求,用爱心化作责任,成为群众眼中的贴心人,工作上的有心人。

记者了解到,在社区救助的前行道路上,她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许多人。例如,身患肠癌的老梅(化名),妻子视力重度残疾且患有尿毒症,儿子为照顾双亲辞去工作。她和居民区救助顾问、社会组织多次上门,为其量身定制救助方案,包括资源链接、心理支持、陪同就医、能力提升等,有效缓解老梅一家的就医与就业难题。独居老人陈奶奶(化名)日常生活常感孤独,针对这种情况,她结合老人对园艺的兴趣,帮助其加入社区自治小组,帮助其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在施元雯看来,每个救助对象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背景、经历及需求。因此,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她始终将尊重个性差异放在首位,通过耐心倾听、细致观察和深入了解,努力把握每个救助对象的独特之处,以便提供精准、有效的帮助。“最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我粗浅认为只需要提供物质帮助即可,但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社会救助远不止于此。”她深信,只有“造血式”帮扶,才能帮助困难群众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长期的自力更生。

微光成炬,服务凝成“闪亮星河”

当前,北新泾街道充分利用主动发现机制深入推进“政策找人”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通过结合社区云、长宁区精准评估系统、北新泾爱馨苑智慧服务系统的数据支持,北新泾街道深入分析、预判需求,积极发掘并主动服务隐于社区的求助对象,确保爱的光芒能够照亮每一个“隐秘角落”。

在党建引领下,北新泾街道整合各部门资源优势,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共治共建。通过成立“慈善联盟体”,推出“为爱联盟”计划,诸多爱心企业和人士成为社区救助工作的助力;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提供职业规划、创业辅导等服务,链接“艺术护照”“小小慈善家”“特别匠人”等公益项目,困难对象得到了就业、艺术、心理疏导等能力方面的培养。

施元雯表示,作为北新泾街道“馨守护”救助顾问团队的一员,接下来,她与团队将继续践行“整合政策+资源链接+全程陪伴”的模式,助力困难群众“向阳而行”,把社会救助工作做得更加全面和深入,切实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

部分图片来源于北新泾街道

撰稿/摄影:李嵩楠

原标题:《“金牌”社区救助顾问施元雯的一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