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脱口秀凭什么再度抓住观众的心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0月24日 16:09:02

已经在舆论场沉寂许久的脱口秀,最近翻红了。随着两档脱口秀节目的收官,微博和朋友圈里,到处是网友转发的金句和段子,不少人还配发了自己的感想。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让人审美疲劳、走进“死胡同”的脱口秀,凭什么再度抓住观众的心?

漫才兄弟、付航分获两档节目的冠军。图源:网络

每一位观众和网友可能都有自己心仪的选手,有自己偏爱的节目,在此没有必要细数,更没有必要比较。但“总有一款适合你”,恰恰说明:许多人确确实实在脱口秀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感受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网络语言来概括就是,你总能在台上找到一个自己的“嘴替”。

如果说从前的脱口秀是靠“话题”火起来的,那么经历过挣扎、反思的脱口秀,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上热搜”的执念和束缚,开始更细心、深入地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小细节。也正因此,当下脱口秀里的吐槽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或者轻飘的心灵鸡汤,而是和现代人的烦恼、困惑发生了共振。

难怪有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表示,自己在很多角度被脱口秀“治愈”了。这不是说,脱口秀真能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者真能给我们指引生活中前行的方向,而是它能让观众们深深感到,有一个人“懂我”,真好。

和曾经的脱口秀一样,网络微短剧的崛起也是因为提供了足量的“情绪价值”,但最近“霸总爱上保洁阿姨”式短剧却遭到网友吐槽。当个别影视作品因为悬浮、夸张受到观众批评,其实也印证了翻红的脱口秀为我们带来的启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规律,但要得到受众的认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研究生活、深入生活、读懂生活。凡是脱离了生活的,终究都走不远。

还要看到脱口秀演员的“身份”。如果说从前脱口秀的“专业色彩”比较浓,那么现在,不管从事的行业是什么,不管此前的专业背景是什么,只要能登上脱口秀的舞台,就有了发声,甚至是出彩的可能,这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个多维度释放自我能量的机会。

其实,很多年轻人向往脱口秀的舞台,未必是为了出名、赚钱,而是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别小看这一点,我们看似生活在一个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能被“听到”“看到”。正相反,被各种热搜话题牵着鼻子走的社交媒体,往往把普通人的声音淹没在了海量的信息中。

从职场话题到性别话题,从成长话题到奋斗话题,甚至从婚恋话题到养老话题,因为每个普通人成长的背景不同,身处的环境不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局限在了自己的认知里,但一场脱口秀却可以让屏幕内外、舞台上下的人理解对方的想法。而这正是一种文艺创作形式存在的根本意义——融合社会中的不同人群,化解不同立场之间的隔阂。那么,当下的电影、电视甚至短剧,能不能也把镜头对准那些“热点”之外的普通人呢?

当然,脱口秀本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一些问题仍待解答:比如,所谓脱口秀自由表达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如何把握好“冒犯”的分寸?还比如,在越来越“卷”的舞台上,后来者会不会又陷入自我重复的困境,以至于滑向“蹭流量”的歧途?

但对此,也不必过度担忧。因为时间、观众和舞台都将起到筛选的作用,那些直抵人心、直指生活的作品自然会被留下来,那些真正值得回味的金句、发人深省的观点,也不会被观众忘记。

脱口秀从辉煌到落寞,从沉寂又到翻红的曲折历程,何尝不是在提醒所有文艺工作者:比起一时的成败得失,更重要的还是用实力服人,拿作品说话。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任何一个文艺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然要面对种种难关和挑战,但只要沉下心来,让创作回到人群里,回到生活里,就一定会被公众接受、喜爱。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脱口秀演员那样的表达天赋,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登上舞台的机会,但这并没有关系,如果有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理解身边的他者,一场脱口秀也就有了意义。说到底,翻红的脱口秀能再一次抓住观众的心,是因为它再一次把我们和活生生的生活连接在了一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