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学术酒吧,一个跨界的都市公共空间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0月28日 17:42:02

央视新闻  图

嫌酒吧太吵,嫌图书馆太静,那么你可以去学术酒吧。今年以来,学术酒吧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兴起。有学术酒吧开业3个多月,举办了60多场学术讲座,“讲座座无虚席,最热闹的时候来了40多人,要临时加座。”

学术酒吧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你可以理解为:在酒吧的地盘搞学术讲座。在这里,可以边饮边听边看,甚至充分调动五官,去感受自己的周边,享受都市的便利。

据报道,学术酒吧的主讲人多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或青年学者,他们带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观众多是大学生或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分享主题既有《未来通信技术探秘》《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文化》这样较为严肃的题目,也有《社交媒体头像与个人自我意识表达》这种比较贴近生活的话题。

当然,对于学术酒吧,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精英的傲慢”“文科生的自嗨”,也有人觉得“学又学不好,玩又玩不好”,还有人质疑是酒吧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营销。但是这些观点多少戴着有色眼镜,甚至带着些功利情结。

当一种跨界新生事物出现,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背后必然有符合年轻人需求的逻辑支撑。学术不是只能正襟危坐,也不是非要增长见识才能“值回票价”,如果在酒吧能为自己的眼睛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抵达了更广阔的边界,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或者单纯就只是获得了一些快乐,都是收获。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着重复的事,新事物的出现,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提供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同样是一两个小时,在这样的学术酒吧里消费,未必就比在电影院里的获得感少。

有人说,这样的场合让人想起《兰亭集序》里的场景,“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但更高的意境共鸣,或许是“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来自不同行业、圈层的陌生人聚在一起,只要欣于所遇,就可暂得于己,这是街头的学术公开课,也是美妙的相遇。

不同的是,魏晋时期的文化活动,更像是名士们的专利,普通百姓玩起来会被嘲笑附庸风雅。如今,学术酒吧的流行,背后可能就是社会结构的改变——不仅是学历结构,还有思想观念,以及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平民化。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培养1000多万名研究生,2023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763.19万人。如果再加上已经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民众整体文化水平,尤其是年轻群体文化水平的显著提升,让轻松的、社交化的学术交流成为显著需求。

传统意义上的酒吧,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讲座,似乎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但因此界限也会过于明显,前者可能太过喧闹,后者可能过于枯燥,年轻人正是试图从中间求解。近年来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一些年轻人喜欢上了夜校,还有各种“搭子”,这些亚文化的流行,背后都有新的需求在支撑。

相信不只是学术酒吧,还可以有学术公园、学术旅行,乃至席地而坐,都可以获得一块学术草坪。当酒吧和学术相遇,“好玩”与“好学”兼得,实际上创造出了一个跨界的都市公共空间,一种文化休闲消费新模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