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学生自己的F1,有青春不悔梦,还有中国汽车的未来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0月28日 21:45:02

吉林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车队分别夺得2024FSEC大赛的前三名。

方程式赛车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一场赛事的参赛车辆全部由在校大学生们独立设计打造,并由大学生们亲自驾驶,会不会让你心生向往?

日前,2024“蔚来杯”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暨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FSAC)在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圆满落幕。本届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德国、新加坡的117支高校车队参赛,其中FSEC报名参赛车队82支,FSAC报名参赛车队35支,均为历届最高。

经过5天激烈角逐,最终吉林大学获得2024 FSEC大赛的冠军,福州大学摘得2024 FSAC的头名。

吉林大学的参赛车。

这里有青春无悔

10月26日最后一个比赛日当天,秋雨绵绵,给比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大学生方程式的赛场上,年轻人们的热情贯穿始终。    

比赛开始前,很多同学顾不上淋雨在做最后的调试;比赛过程中,大家的目光牢牢锁定在赛车上,或期待或紧张;比赛结束的一刻,每一辆参赛车前,同学们都围成一团,挥舞着各自院校的队旗高声呐喊,宣泄着自己的情绪,其中一些人甚至喜极而泣。

这一切在偌大的骆岗中央公园勾勒出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亲眼目睹这样的场景,你会思忖,对这些参赛的高校学子来说,大学生方程式意味着什么?

哈尔滨工业大学队长孙一芮的话颇具代表性,“整个大学期间,除了上课之外,我做得最认真的事就是参加大学生方程式,甚至可以说,业余时间我只做了这一件事,从入学干到马上就要毕业,不是在工作室就是在P房修车,但我感觉给自己的青春找到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这也是许许多多参赛大学生共同的心声。

作为一项创立于2010年的赛事,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诞生之初就是一项专为高校学子量身定做的赛事。在这里,从参赛车辆的设计制造到驾驶,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也正因为这样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吸引了全国高校代表队踊跃报名,这一系列赛事已成为培养中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摇篮之一。

属于大学生的F1

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队长侯爵的描述中,“这项赛事是我们大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的,和车辆有关的最高级别赛事,就相当于大学生心目中的F1。”

虽然赛事主体是大学生,但比赛可一点都不含糊。

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每支高校车队都有30到40多人的团队,其中还根据工作类别分成了车架、悬架、制动、传动、电控等不同的工作小组。

聂瑞是大连理工大学悬架组的成员,他透露:“除了轮胎、避震器、电机等几个难以自制的工业化产品,其他很多部件、零件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加工的。”

因为一辆汽车成车的技术要求比较复杂,一个车队的成员也往往来自学校里的不同专业,包括车辆、机械、艺术、材料、化工等等,聂瑞学的是车辆工程专业,他的队友宋睿霖是电气电池箱组的组长,来自控制学院。

为了让自己研发设计的赛车能够在赛道上跑出好成绩,每一支车队准备一次比赛的时间之长也超乎想象。

现场走访过程中,澎湃新闻记者听到的答案几近相同,“今年的比赛比完,回去休整一下就会投入明年赛事的准备,差不多得有10多个月了,每一年的比赛车辆不能沿用上一年的,而且通过比赛也能发现问题,让赛车进一步升级才能更有竞争力。”

很显然,高校学子们做这件事是认真的,尽管名次有高低,但每一个人都倾注了所有。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耐久赛中因为车辆发生故障,单圈跑出3分多钟,比其他车队慢了足足2分钟,队员们遗憾之余依然欣慰,“我们坚持跑到了终点,给我们的比赛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在深圳技术大学的赛车上,所有队员的名字都被写在了车尾。

推动汽车行业人才培养

在大学生方程式中有一句话,“只要能来赛场,就赢了一半。”

同学们表示,成绩是一年努力的反馈和总结,而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断自我提升、共渡难关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这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暖心,在深圳技术大学的赛车上,所有队员的名字都被一一写在了车尾。

许多高校也将赛事作为展示学校风貌的平台,例如大连理工大学赛后高喊的口号“凌风而驰,铸我精魂”就格外振奋人心。

据队长李昊泽介绍,他们的校区位于凌水河的中游,凌水河穿校而过,凌水河就是大连理工的一个象征,而同学们通过大赛将所学知识实践落地,让高校研发的新科技在赛事平台上不断得到验证,这进一步推动了大家的进步。

一句“铸我精魂”,恰恰点出了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的精髓——通过赛事可以将当下大学教育与行业实操进行有效结合,很好弥补了行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李昊泽坦言:“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很全面,但比较理论化,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完善的细节很多,参加大学生方程式给了我们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未来渴望走上汽车行业一线的学子来说,这种经历非常珍贵。”侯爵持相似的观点:“高校方程式给予我们一个广阔的平台,参加比赛的同学都能更早接触到造车的理念以及研发制造的一整套流程,大家未来走上职场能更好地适应。”

数据显示,大学生方程式一路走来,学生独立自主设计制造赛车至今近2000台,出国参赛达到60余队次,获得国际奖项35项。而通过赛事向中国汽车产业输送的新鲜血液则超过6万名,赛事的人才培养作用显而易见。

汪俊在本届赛事中担任裁判工作,2012年至2015年期间他是合肥工业大学代表队的队长,毕业之后成了蔚来的一名工程师;郑浩曾经在2019年至2021年参加赛事,如今成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赛事技术官员;王奎添曾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参赛,当下就职于比亚迪……类似的故事太多太多。

目前,大赛已形成了八大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项目管理、电气系统安全员、整车试验员、结构设计工程师、无人系统安全员、营销及成本控制师和新闻宣传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普与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殷兴吉指出,大学生方程式自创立以来,就紧跟中国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很好地扮演了人才蓄水池的角色。这也是蔚来连续10年深度支持赛事的原因之一,在闭幕当晚举行的庆典暨颁奖典礼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被组委会评为“杰出贡献人物”。李斌坦言:“每次来到大学生方程式赛场与同学们交流,都会给我注入很多能量。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车企支持赛事和大学生车队。”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参赛车队。

比赛不是终点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赛事常年的高水准举办,不仅成为国内高校学子心中的殿堂级赛事,甚至吸引到海外车队加盟。

今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都组队前来参赛,日本大学生方程式组委会也来到现场与赛事组委会进行了深度交流。

赛事期间,柏林工业大学的队员们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能够在中国遇到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同龄人非常欣喜。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他们从柏林工业大学一行来到中国开始就给予了很多帮助,这支德国车队希望明年继续参加比赛。

看上去,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也在增进各个国家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让全世界更好地感受中国当代年轻人的风采。

眼下,2024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一些老队员即将离校或者走上职场,不会出现在明年的赛场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队长孙一芮表示:“即使不作为队员,也要来看学弟学妹们参赛,毕竟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嘛。”

对于千千万万的学子,这是梦开始的地方,而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未来,故事还在延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