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骏马奖之夜:文学的光,能点亮一切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1月19日 02:21:02

“非常感动。”在南宁机场,准备返回北京的编剧冬青还在回想着16日那个夜晚带给她的震撼与感动。

11月1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这也是继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后,首次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简称骏马奖)颁奖活动为核心举办的“中国文学盛典”活动。

骏马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第十三届骏马奖评出了5部长篇小说奖、5部中短篇小说奖、5部报告文学奖、5部诗歌奖、5部散文奖和5名翻译奖。在这个文学之夜,六大奖项一起颁出。

特别的是,这一次,除了全国各地的文学工作者,还有2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读者前来观礼——他们因年初的《人民文学》直播成为忠实读者,年底也受邀来到了“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现场。

“我感受到,文字是有力量、有温度的。文学可以带你走出困境,带你走到有光亮、有自由的地方,最终,它会带着你奔赴越来越美好的自己。”冬青说。

“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

因为故事就在这里

在马头琴、手鼓、天琴等多民族器乐的演奏中,民族作家们动情讲述文学路上的追光故事。

对满族作家马伯庸而言,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就像跑完一场马拉松——出于兴趣,始于技巧,成于素质。“跑完全程需要调动每一块肌肉,每一个细胞,殚精竭虑,全力以赴,甚至可能会因此而受伤。但这整个旅途中,也是充满乐趣,且不说沿途风景,也不说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喜悦,单是挑战自我极限这件事本身,就足以令人乐此不疲。”

他说,曾经有人问一位长跑健将“为什么要跑步”,长跑健将的回答是:“因为终点就在那里”。“我们文字创作者也是一样的。当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要写作?我想很多作家的回答应该跟我是一致的:因为故事就在这里。”

马伯庸

《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的作品一直深受读者喜爱。此次获得骏马奖“长篇小说奖”的《大医》首发于《收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博集天卷分《破晓篇》《日出篇》上下两部出版。

小说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第一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它的诞生也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关联:2017年一次偶然的契机,马伯庸得知华山医院原来是中国红十字会兴建的第一家医院,也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家现代医院。这里的每一份老照片、旧文献,都能勾连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和大人物。

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骏马奖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文学给了灵魂翅膀

“在文学的世界里,我自由自在,我的双腿能站起来,我能奔跑、跳跃,我能飞驰,我能做很多很多事情。”

这一晚,坐在轮椅上的95后回族作家柳客行(马骏),让所有人为他感动、鼓掌。

在本届骏马奖获奖者中,他是年龄最小的那一个,凭借《青白石阶》获得了“散文奖”。“小时候,我总以为门口的青白石阶就是我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因为小儿麻痹症,他一度感到自己是世间的弃儿,但文学带给他无限的光明和力量。“父亲的肩膀和电动轮椅给了我移动的力量,而文学则给了我灵魂的翅膀。”他将自己比喻为“吃文学的百家饭的人”,并称文学里的“叔叔婶婶”让他重新拾起对生活的信心。

尤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他找到了坐轮椅的一种生活方式。“史铁生先生像暗夜里的火把,照亮了我的生活。”阅读《我与地坛》后,柳客行开始用文字探索自己的世界,将身边的点滴美好化作隽永篇章。他感叹道:“史铁生先生有他的地坛,我有我的雨清湖。在这里,我看到了被锯断后依然顽强生长的树木,文学的光同样如此,点亮了我的生活。”

“文学让我明白,虽然命运夺走了我站立的资格,但我可以用文字的翎羽鼓风飞翔。”

柳客行(马骏)

获奖名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