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说家已经用AI创作出获奖小说,我们还需要阅读吗?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08月27日 05:48:02

界面新闻记者 | 林子人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随着ChatGPT等生成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快速发展,“人类智能是否在人工智能面前相形见绌”成为了一个普遍性的担忧。当人工智能能够以人类难以企及的速度整合信息、撰写小说、给出复杂问题的答案时,它将如何改变出版行业和我们的阅读习惯?

在昨日于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书香上海·东方阅读盛典”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表示,自1990年代因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信息高速公路”的说法,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科技界人士就认为出版行业末日将至。1994年,《福布斯》发表的一篇文章甚至预测称,鉴于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直接获取信息,当时最大的国际出版集团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将成为“互联网的第一个牺牲品”。

但邬书林指出,三十年过去了,全球出版业依然欣欣向荣,并在疫情后继续增长。2023年,西方各大出版公司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英国的纸质书和电子书销售额以4-5%的速增,图书出版行业总收入首次突破70亿英镑。他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出版商更自觉地应用人工智能来提升出版水平,让知识的传播更加精准有效,提升了读者的信任。“AI虽然是强大的信息工具,但它取代不了作家、科学家、出版家创新性的劳动;但AI恰恰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作家、科学家、出版人在掌握人类已有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从事创新,这个已经不是未来,是当下。”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主办方供图)

邬书林注意到,国外领先的出版公司已开始探索如何用人工智能辅助出版,比如用人工智能审查文稿,鉴别出其中的创新知识点和错误,相比过去由编辑和专家来评审书稿,人工智能借由庞大且实时跟踪科研进展的数据库,能显著提升出版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的特性(注:指在计算机科学或统计学中,若输入错误数据,则输出的亦为错误数据),因此人工智能只有以优秀、精准、可信、权威的知识为基础来训练模型才能提升其智能水平。

在邬书林看来,这对新闻出版行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新闻出版行业将恢复“内容为王”的传统优势,生产更加严肃、科学、权威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将成为出版商的宝贵数据库。一个鼓舞人心的迹象是,新闻和专业内容版权已经率先实现规模级市场价值。2024年2月,谷歌与News Corp新闻集团签约,每年付费6000万美元获取其新闻内容授权,用于大模型训练。

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 Assocaition)发布的2028趋势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研究和学术出版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看到人类与机器协作推动值得信赖的信赖的研究,构建一个广泛的知识网络,将文章与研究数据、实验与代码、作者与机构和资助者,以及学术作品与播客相连接。”邬书林因此认为,“更自觉地用好人工自能,为读者服务,出版业才有光明的未来。”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教授乔宇在其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人工智能进入通用大模型阶段后的发展趋势。他表示,人工智能的研发突破从语言开始,恰恰是因为出版业的工作积累了大量可以快速收集、获取的文字数据。他认为,虽然大模型目前给我们留下无所不能的印象,但身为研发者,他看到了大模型在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可信性方面仍然比较局限。但对读者而言,大模型是一个有用的阅读辅助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大模型,让它读书了以后让你和书中的人物直接对话,实现沉浸式阅读。我们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基础,生成更好的图像、视频和语音,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教授乔宇(主办方供图)

在2024年第170届日本芥川奖的颁奖典礼上,作家九段理江透露,自己的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是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器辅助协作的,小说中约有5%的句子从ChatGPT生成的句子中“逐字引用”。许多作家曾问过乔宇,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协作?他的回答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想象力、对情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准确性都存在局限性,我们应当把它当做工具而非替代品来使用。

对读者来讲,我们要坚持阅读、思考。我们的阅读和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是AI永远不能代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更多地接触和使用这些AI工具,让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更好地思考,增强我们人类的创造力。”他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