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百岁叶嘉莹逝世,诗风词韵永存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1月24日 22:51:02

叶嘉莹

11月24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教育家、诗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消息一出,无论是不是古典诗词爱好者,大家都在朋友圈悼念、缅怀这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不仅因为她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更因为她在一个世纪的人生岁月中展现出来的崇高人格魅力。

“叶嘉莹先生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南开大学在讣告中这样概括她的百岁人生。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之家,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一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她的前半生,辗转于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执教。改革开放后,她思乡情切,请求回国教书。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曾写下“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诗句,至此重踏故土。此后,叶嘉莹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2007年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后定居南开大学。

叶嘉莹曾说,四处颠沛“不是选择,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是我唯一的、我一生一世的自己的选择。”叶嘉莹的一生,就如一部诗史,岁月沉浮、家国之念、身世飘零,都纤毫见于她的行迹与笔墨、言谈与著述。

“只为一件事而来”,叶嘉莹曾如此评价自己。这一件事,便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她终生埋首诗词,格律声韵、摛藻绘句,沉郁顿挫、瑰异雄奇,那一个个中国文化的独特密码,被她渐次解开,铺陈出一个包容万有的诗词世界。

格外值得铭记的一点是,叶嘉莹不仅是一位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者,她更通过不懈努力,搭建了以诗词为媒、沟通世界的津梁。身飘于东西、声驰于两岸,中国的古典诗词经由她的讲述传播到了全世界,东西方读者由此进入了同一片语境,同沐渊深、典雅的诗风词韵。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叶嘉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可以说,叶嘉莹在努力为传统诗词勾画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坐标。

2015年,叶嘉莹定居南开园,此时她已近九十岁高龄。在普及和传播经典的过程中,叶嘉莹也成了一个典范,她本人就如一个古典诗词的化身,身之所履、笔之所及,即带来一片诗意。

无数人在著作、采访、纪录片中认识了叶嘉莹,她是今天知名度最高的诗词研究者之一。她独坐小园,却又以诗词吟咏的温润,带来世道人心的安稳。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为人们留住一个诗心的寄托,带来几许风雅的蕴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叶嘉莹所研究的诗词,便如同一片“水月”:方块字罗列的文字符号,玄远深邃、不可捉摸;但点画背后,却是形状万千、亘古长存的精神脉络,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哲思与情感、崇高与深刻。她努力擦拭着这条脉络,使之清晰、致密,将四海古今的华夏儿女紧紧相连。

叶嘉莹曾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相信没有人不被这样的热忱所感动。“大先生”已逝,但精神遗泽长存。她讲述的诗词、留下的教益,将会被人们长久铭记;她留下的诗心诗意,也终将熨入日常,萦绕人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