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元年来了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5年01月04日 21:15:02

界面新闻记者 | 唐卓雅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1月2日,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铂生卓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铂生卓越”)申报的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疗14岁以上消化道受累为主的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值得注意的是,艾米迈托赛注射液是我国首款上市的干细胞治疗药品。

1月3日开盘,干细胞治疗概念股中源协和、冠昊生物、南华生物股价分别最高涨9.98%、11.23%、4.85%。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来源于供者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者组织发生的一类多器官综合征,表现为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肝、肺和黏膜表面的组织炎症、纤维化等。

GVHD可分为急性GVHD(aGVHD)、慢性GVHD(cGVHD)和兼具有二者特征的重叠综合征,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非复发性死亡的原因之一,病情严重时可能引起死亡。根据泽辉生物招股书(申报稿)转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中国全年约有1.1万例新发aGVHD发病人数。aGVHD一线治疗仍为糖皮质激素,最常应用甲泼尼龙,一线治疗有效率仅约50%;约一半患者为类固醇难治性aGVHD(SRaGVHD),后者远期生存率不足20%。

此次由铂生卓越申报通过的艾米迈托赛注射液是一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中提及,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可作为急性GVHD二线或三线治疗选择。间充质干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耐药、二线药物以上多重耐药的急性GVHD总有效率可达57%~73%。国内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巴利昔单抗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急性GVHD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巴利昔单抗。

此前,2024年1月,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CDE)针对干细胞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单一病症发布《间充质干细胞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当时业内有声音认为,这预示着国内首个干细胞药物的适应症将会是针对移植物抗宿主病。

刚刚过去的2024年12月18日,美国FDA也批准了首个间充质干细胞(MSC)产品——Ryoncil (remestemcel-L-rknd)上市,用于治疗2个月及以上儿科患者的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首款上市的干细胞产品通过的适应症均指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不同的是,艾米迈托赛注射液适用于14岁以上人群,而Ryoncil仅适用于2个月及以上的儿科患者。

事实上,间充质干细胞已被证明在治疗神经系统和脑部问题、肺部疾病、伤口愈合和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方面安全有效。根据《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ies Approved by Regulatory Agencies around the World(全球各地监管机构批准的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梳理,目前欧盟、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已有约12项间充质干细胞疗法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急性和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皮下组织缺损、克罗恩病、膝关节软骨缺损、萎缩侧索硬化症、严重肢体缺血、骨关节炎、脊髓损伤等疾病。

把目光放大到整个干细胞领域,除了已经上市的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国内还有多家药企布局干细胞产品。比如,中源协和开发的间充质干细胞药品VUM02已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8个临床试验批件,其中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获批Ib/II期临床试验;泽辉生物开发的PSC来源细胞治疗产品ZH901已进入II期临床;贝达药业合作伙伴瑞普晨创自主研发的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治疗I型糖尿病已获批I期临床批件。

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截至2024年10月,我国共有148例干细胞药物获IND申请受理,其中106例已获批。从已获批IND的细胞类型来看,截至2024年10月,间充质干细胞( MSC )药物合计78例,占比73.6%,是干细胞药物研发最主要的细胞类型;iPSC 来源功能细胞的干细胞药物已有10例获批。从企业IND干细胞药物获批情况来看,截至2024年10月,中源协和、汉氏联合两家头部企业的获批干细胞药物数量最多,均有6例;北科生物、博雅干细胞、呈诺医学、铂生卓越等均有干细胞药物。

然而,在国内外的干细胞产品接连获得进展之际(2024年12月13日),日本武田制药公司对外宣布,自愿撤销在欧盟 (EU) 治疗克罗恩病患者复杂性肛周瘘的药物Alofisel®(darvadstrocel) 的营销授权。简单点来说,武田的Alofise在欧洲退市。

Alofisel是一种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2018年在欧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患有非活动性/轻度活动性腔内克罗恩病的成年患者的复杂性肛周瘘。该药已经欧盟上市六七年,但在2023年及2024年公布的补充临床试验结果中,显示其未能达成主要和次要终点,且其疗效不如预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