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沙利文访华与中美关系,应有超越“获得多少成果”的视角
8月27日至8月2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来华访问,与中方举行新一轮中美战略沟通。在此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分别会见了沙利文。29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礼节性会见沙利文。如此密集的高级别会见,自然广受国内外各界关注。
8月29日晚,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就沙利文访华向媒体吹风时表示,中美双方都认为,此轮战略沟通是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杨涛说,此次战略沟通中,双方梳理了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以来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取得的进展,同意继续加以推进。双方还达成了一些具体共识。这些新成果将有利于双方一道朝着“旧金山愿景”排除干扰、克服障碍,共同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沙利文访华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网站的报道提出:中国想得到什么?与此同时,报道详细列出了沙利文访华为美国带来的“一些成果”,如应对气候变化、两军沟通交流等。从相关内容之中,可以看到一种典型性的思维模式,即非常习惯于用“得到什么”来衡量某一事件的价值。可是,这样的思路合理吗?合适吗?应当如何理解和评价沙利文此次访华的意义?
注重成果,超越成果
实际上,沙利文访华的意义,应当置于中美关系乃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背景之下,方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国外有媒体在报道习近平主席会见沙利文时,用“意外”一词来形容此次会晤。从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视角出发,确实有可能感到意外。然而,如果真正理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悠久传统,以及推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理念,就不会对此感到意外。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应该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成为世界和平的稳定源和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循着这样的基本理念,就会看到中方邀请沙利文来华,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举措,其用意并非仅限于取得某些具体成果,而是在注重实效的同时,更加关注两国关系大局乃至于和平发展大局。就沙利文访华而言,此次战略沟通是建设性的,具有实质意义,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共识与成果。这一事件也反映出:中国不仅注重大国外交的具体成果,更注重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稳定。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开展大国外交的立意和举措得以呈现。
成果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
从中美两国的正式声明以及公共舆论反应来看,尽管各有侧重,但双方对沙利文访华的成效均有相当程度的认可。这样的成效自然有其来由。一方面,它离不开从政府到社会、各部门及各层次之间的协调和努力。另一方面,这些努力背后蕴含着大国外交的智慧。前者通常体现于诸多事项,后者则往往不易被察觉。
那么,何为大国外交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战略视野的清晰和准确。其二是对自身及他者(或者说外部世界)的恰当认知。仍然以沙利文访华为例:首先,此番双方沟通的成功,固然得益于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之后有关团队的持续努力;但在种种努力和投入之中,对战略的重视则显得不可或缺。就中方而言,尽管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但基于对中美关系之战略要义的深刻理解,中方推动双边关系企稳向好的积极能动性,并没有因为若干突发性事件的影响而动摇。也就是说,中国以“胸怀大局”的气量,认真考虑如何方能有效促成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这里的大局,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能够从这样的大局出发,是谓战略视野的清晰和准确。
其次,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恰当认知,亦是大国外交智慧的体现。中国之所以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做到恰如其分、不卑不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彼此国家发展阶段、核心利益、社会心态等关键点的认识和理解。有这样的理解作为基础,就不会轻易被突如其来的逆风如极端主义思潮或情绪所左右。面对各种非理性的对立、遏制甚至打压时,就能够根据事实,以及国际社会公认的规范和准则作出判断和回应,既不纵容对方的错误行径、委曲求全,也不重蹈对方的覆辙、用对方的错误惩罚自己。
中美关系的未来演进趋向
沙利文访华虽已结束,但中美关系仍在路上。展望未来中美关系的演进,可做出如下三点推测。
首先,中美双边关系中的战略属性及相应分量有望更趋巩固。《纽约时报》近期报道称,“尽管美国外交政策面临不确定的未来,拜登政府仍在谋求进一步深化其对华战略。”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篇报道则称“美国对华政策仍是拜登政府的优先方向”。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及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稳步提升,美国政府越发意识到,如果继续一厢情愿地看待中国,只会更多地导致事与愿违。在此背景下,以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如实理解双边关系及互动,可能是未来美国拟定对华政策方针时的着力点之一。
其次,中美双边关系中的认知不平衡状况有望得到改善。所谓认知不平衡,主要是指美方对中方的认知理解程度往往逊色于中方对美方的理解程度。这一状况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渊源,但究其要者,美方的霸权心态可能是主导因素之一。美国已经习惯于居高临下地俯视世界、俯视他国,以至于当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美国不仅难以转换视角,甚至有意无意地排斥现实、拒绝承认世界格局的转变。近些年来,“知华派”在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圈内影响力的衰微,即是一个代表性例证。不过,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实践也越来越有力地表明了如下事实:知华是必需,而不是选项。缘此之故,中美双边关系中的认知不平衡状况,有可能在未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校正。
再次,中国在处理中美双边关系时的战略定力将得以延续乃至巩固。关于这一点,既有此前事实作为支撑,也有当今时势特征作为佐证。就前者而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沙利文时指出的,中国的对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保持着高度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意味着,中国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将继续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依据事实和国际社会公认的规范及准则而做出选择。
就后者而言,今年7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杰出院士、资深外交官马凯硕在阿联酋战略研究中心谈及中美关系时指出,美国无法遏制中国崛起。英国《金融时报》近期报道指出,中国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在增加。这些讯息无疑表明,中国发展自有其强大的内在动力。事实上,中国对于自身发展道路一贯有着相当程度的信心。深知大国担当及使命的中国,必将以有条不紊、稳步前行的姿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孙伊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