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之三:以教育之强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09月05日 20:00:02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之"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系列推出第三篇《以教育之强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一起来看——

以教育之强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

——六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越发凸显。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等重要场合多次发表相关论述,指引教育战线谱写新的奋斗华章。

教育系统牢记使命,锚定高效率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能力显著增强。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

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逻辑,审时度势,阐明重大战略问题。

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

我国高等教育素有"笃心科研,丹心报国"的传统。在新征程上,高校更应锤炼历史眼光、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唯此才能不迷失方向,不错失机遇,把握引领时代潮流。

机遇如何抓?习近平总书记给出明确答案:"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引导高校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开展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争取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形成引领国际前沿科学发展的研究团队和学术高地。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基础上,第二轮建设在基础学科、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强化一流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定位。

在上海浦东新区,依一条小河而建的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远离喧嚣,安然静谧。

在这里,由众多师生组成的科研队伍,聚焦"物质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这一根本性科学问题,面向深空、深海、深地,寻找宇宙中"极大"与"极小"的关联。

"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是揭示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说。

面向重大挑战,改革味要更浓、成色要更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教育战线建立起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教育战线加快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组织重大科技任务,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更加体现与时俱进。

今年5月,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开始在轨试验。这标志着清华大学智慧天网创新工程任务迈出关键一步,对于突破空间频率轨道资源科学利用关键技术、星座建设等重要任务具有里程碑意义。

聚焦重大需求科技前沿,以有组织科研为国家战略注入教育动能,是高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也是重要方法论。智慧天网创新工程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清华大学针对大系统工程特点,加强有组织科研,设立技术指挥线和行政指挥线,联合上海清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等多家单位,组成多学科科技攻关团队,确保工程任务顺利推进。

"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布局重大科研项目,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夯实基础研究,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主动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说。

创新升级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之成为"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最终要通过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来实现。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作用,归根结底也是靠人才自主培养这一功能来体现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这一原点问题。

紧紧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持之以恒推动工作布局,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关键支撑。

想国家发展之所想,着力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2.0相继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正式启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里,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焕发勃勃生机,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成为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高水平大学建设14个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打造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高地。

急国家发展之所急,着力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

聚焦国家战略关键领域,持续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流程再造,评价重建,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建设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打造200余门核心课程,校企双导师超过2万人,培养要素持续完善,产教融合走实走深,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培养新范式。

应国家发展之所需,着力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紧扣国计民生新兴产业,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变革,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每年优先增设先进制造业领域新专业。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不久前,教育部相继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相关工作结果。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大幅增设,供给相对过剩的专业点大幅撤销,调整幅度均为历年来最大。

"历年来最大"的逻辑,在于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引导支持专业设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培养急需人才。

《决定》着眼加快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有效机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

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将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强国之路,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也面临着不少风险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从时代进步的维度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是衡量教育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转化道路不通畅,就会导致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睡大觉",失去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着眼解决"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教育战线持续推进高水平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深度有机衔接——

武汉,中国光谷。

华中科技大学与相关龙头企业建立25个联合实验室,逐步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基地集群优势,先后有130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运而生,支撑中国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突破6000亿元大关,正努力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愿,同时健全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机制、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机制,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唯有统筹改革,方能一体前进——

成立科研成果转化领导小组,下设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股权运营和企业赋能;设置科技成果审批小组,由校务会开展集体决议、重点审批……近年来,浙江大学打开校企战略合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3年该校科研经费首次突破80亿元大关,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

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蕴含着巨大的资源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对职业教育深情寄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教育部全面落实"一体两翼"工作布局,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推动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高位推进"一体"——与山东、天津、广西等8个省份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部省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和范式。

有序布局"两翼"——在资源实力和统筹能力较强的市域层面首批遴选建设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7月,中国中车集团牵头组建成立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也是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年7月,中铝集团牵头组建成立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全面深入兑现职业教育红利、激发职业院校潜能,这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系统跃迁。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

"明确职教与普教同等重要地位""职业学生与普通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职业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健全,育人模式不断创新。

职普融通加速推进、产教融合深入推进、职教高考不断完善……只有职教的天地越来越广阔,才能让不同禀赋的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道路,实现多样化发展。

……

在焕发无限生机活力的中华大地上,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伟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澎湃动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必将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文字 | 高毅哲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点击词条回顾系列内容↓)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山东    广西    浙江 

天津    陕西    河北

江西    宁夏    内蒙古

安徽    西藏    广东

新疆    福建    贵州

湖南    四川    甘肃

青海    海南    湖北

河南    云南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

学校篇:

中国农业大学   天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

重庆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人物篇:

刘希娅    谭家华    钟义信

周荣方    周锦宇    孙秀兰

沈   嫣    刘秀祥    李   杰

王传超

【教育强国"我"想说】

李德仁    方   成    张伯礼    

薛其坤    许健民    丘成桐

杨   哲    王晓野    杨华勇

任科宇    杨   靖    陈   征

于歆杰    

【教育时评】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系列述评】

立德树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筑基强国建设

【非凡答卷】

他们,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教书育人

姚期智:中国完全有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自主培养链

【照亮系列微纪录片】

风华正育时

人才之成出于学

天工人巧日争新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