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舞剧《李清照》再现“一代词宗”
上海歌舞团倾力打造的“新国风”舞剧《李清照》,10月17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也为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拉开大幕。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叶辰亮)
这是上海歌舞团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出品的又一部大型原创舞剧,淋漓尽现了“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精神世界,以及其所处时代的宋韵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这是中国审美的一次创新表达,也为“上海出品”再添一大精品力作。
舞蹈语汇再现千古第一才女
北宋东京汴梁,少女李清照横空出世,文采粲然。上元佳节,李清照与赵明诚一眼万年。靖康之变,生灵涂炭,李清照悲愤不已,赵明诚重疾而终。李清照护送着金石跋涉在南渡途中,偶遇觊觎其金石的张汝舟,骤然觉醒,绝地奋起……
“李清照是一个大写的人。‘似玉非玉胜似玉’是她的精神品格,‘雨过天青云破处’是她的内在形象。”编剧喻荣军介绍,舞剧展现了李清照的情感经历,也展现了她的家国情怀,以及她的诗词名作,能让观众看到她波澜起伏和颠沛流离的一生。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她的词自成一家,婉约间透露出坚韧,柔美里蕴含着力量,人称“易安体”。为了把她的诗词融入到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情感事件之中,主创团队绞尽脑汁。“她的诗词很丰富,但找起来、用起来很难。”喻荣军说,从横空出世的《如梦令》,到《夏日绝句》《声声慢》,再到荡气回肠的《渔家傲》,剧中均有体现。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叶辰亮)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战火燃起,国土沦丧,面对百姓疾苦,李清照借古讽今。舞剧通过肢体语言模拟乌江般汹涌澎湃的视觉效果,反映了李清照在家国危难及获知丈夫因故缒城宵遁后的悲愤之情。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道出了李清照超然独立、不随流俗的高洁品格。舞者们身着丁香紫褙子,窗户、伞、酒壶等意象渐次闪现,象征现实生活的束缚困扰。最终,她推开所有愁绪,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勇敢面对生活。
“我仿佛穿越回宋代,亲身体验了李清照那波澜壮阔的一生。”舞剧爱好者张先生说,她的才情与坚韧,如同舞台上绽放的烟火,照亮了历史的长河。“《李清照》让我对她的诗词有了更加生动的理解。”观众孙女士说,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似乎在诉说着李清照的故事,她被那一幕幕精美的舞蹈场景吸引,“仿佛能听到每一句诗词背后的力量。”
从6月试演到10月首演,舞剧做了不少打磨和修改,也呈现了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李清照形象。比如,“一开始,李清照基本上没有独舞,但作为一个大女主,她要有自己的独舞。”喻荣军说。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王凯)
诗意舞台活化宋代美学风貌
在力求再现李清照一生的同时,舞剧也意图在舞蹈创编和舞美呈现中,还原宋代美学独有的气韵和魅力。
舞剧的场景转换都在布景流动中完成,无缝衔接,没有暗场,几乎一气呵成。超长幕布如卷轴一般滚动,展现文人生活的同时,也铺陈出一幅宋代美学画卷。
“中国的传统绘画一般都是长卷轴,从右往左,延续不断,一个故事就这样从头讲到尾。”舞美设计胡艳君将这种极具中国古典美学的阅览方式融入舞剧,难度极大,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
“这种阅览方式不会有暗场,也没有幕与幕之间的隔断,是我追求的。”一开始,所有幕布加起来长达300多米,如今缩短成110多米,最长的一块幕布也从170多米压缩到六七十米,虽然体量变小了,但演出效果并没有打折扣。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王凯)
舞剧《李清照》剧照(摄影 叶辰亮)
天青色是汝窑瓷器(宋代官窑之一)的代表色,也代表了宋代美学的核心——简约、自然、含蓄。在舞剧中,天青色作为一个重要的色调,贯穿其中。李清照的个人形象、情感世界、诗句意韵等,都能从天青色的汝瓷中找到对应。
舞剧大量选用了中华传统颜色,并根据人物气质和身份进行概念化处理。如《声声慢》舞段,以清冷色调来贴近心境。而在呈现市井、官场等场景时,则采用比较浓烈的用色。尤其在上元节段落,可以看到藤黄、花青等国画颜料里的丰富色彩,凸显自由跃动的生命力。
宋画、宋瓷、宋锦、宋曲,形成了舞台的整体视觉、听觉意象。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种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高雅技艺,也在剧中有生动呈现。
从脸上的三白妆、珍珠妆,到头戴的山口冠、身穿的褙子,姑娘们的妆造参考了宋代妆容,展现了窄瘦修身的服饰审美。舞剧还参考《货郎图》《杂技戏孩图》《清明上河图》等宋画,复原货郎、卖花人等市井小民的形象,不仅制作了同款的帽饰、衣衫,还复刻了他们背着的锣鼓、鲜花、鱼灯、兔灯,灵动又鲜活。
“我们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特别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李清照的故事和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韧和勇气。”上海歌舞团团长、舞剧《李清照》制作人王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