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招“疫情班”应届生,一种赤裸裸的求职歧视|新京报快评

针对性快速响应 2024年10月18日 15:09:02

▲资料图:某地一招聘会现场,求职者在寻找合适的岗位。图 / 新华社

" 不接收‘疫情班’,‘疫情班’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没办法说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一名 2024 届毕业生发文,在某招聘软件上与一企业负责人沟通时,被对方如此回复。记者向该负责人求证,对方承认不接收 2022 届至 2024 届毕业生,并表示 " 疫情班 " 是部分企业、老板间交流的口头语。

据报道,记者发现,2022 年至 2024 年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确有一部分人被以 " 疫情期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差 " 的理由回绝过。而一家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解释," 这几届大学生分层现象更严重,良莠不齐,差的太差,为避免用人筛选成本,一些用人单位倾向拒绝接收疫情期间毕业的几届大学生 "。

其实,早在 2022 年,就有 " 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贴‘疫情班’标签 " 的情况发生,彼时,这种情况就遭到舆论广泛质疑。如今,还有用人单位给大学毕业生贴这样的标签,认为不招 " 疫情班 " 可以提高招聘效率,这既影响企业的招聘形象,也没有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典型的 " 聪明反被聪明误 "。

本质上,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偏见与歧视。对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监管,高校也要收集了解这些用人单位的情况,将其纳入校招黑名单,并向学生发布预警。

客观而言,三年疫情确实对大学生的学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于缺乏完整的大学生活体验,不少学生的社交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不如以往的大学毕业生。但也要看到,疫情下的网课学习,培养了学生更强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能力,疫情防控也给学生进行了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与生存教育。

事实上,每一届大学毕业生,都存在用人单位所说的 " 分层 "" 良莠不齐 " 问题。用人单位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给某一届的毕业生贴上标签,进行 " 一刀切 " 处理。理性的态度是,要关注具体求职者个体的实际情况,考察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本单位招聘岗位的能力与素质。

不要 " 疫情班 " 毕业生,意味着用人单位的选材面受到局限,而且,也没有尽到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对于学业受到影响的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入职培训、岗位锻炼,提升其职业素养。如果所有用人单位都对这几届毕业生贴上 " 疫情班 " 标签,对其另眼相看,这无疑是不公平也极不负责的。

近年来,有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就以 " 提高招聘效率,减少筛选成本 " 为由,对毕业生贴标签。如不要非 985、非 211、非 " 双一流 " 院校的毕业生,认为 985、211、" 双一流 " 院校毕业生,整体素质高,用学历作为筛选标准,简单、高效。

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这种观念和做法的本质就是 " 唯学历 " 人才评价。这不会真正提高招聘效率,反而会影响人力资源队伍的整体素质。毕竟," 唯学历 " 评价会引导求职者只关注学历提升,而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高素质。

不要 " 疫情班 " 毕业生,是这种招聘观的另一种表现。这首先是对这几届毕业生的不公平,否定了具体个体的努力;其次表明,用人单位并没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因此,这不过是求职歧视的老套路罢了。

或有人认为,不招 " 疫情班 " 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自主权。用人单位当然有招聘自主权,但具体招聘行为却不得违反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而对求职者进行年龄、性别、身份等进行歧视,显然就属于此列。

也因此,不招 " 疫情班 " 应届生的偏见,不该是一家成熟企业应有的态度。对这样的用人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显然要 " 长出牙齿 ",依法纠偏这种就业歧视,尽量降低这种刻板印象对相应毕业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