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G60科创走廊如何塑造沿线城市创新网络?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成熟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潜力。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跨区域创新网络,G60科创走廊便是其中的重要战略。
该走廊自“上海松江科创走廊”1.0版起步,历经“沪嘉杭”2.0版,最终发展为涵盖九市的3.0版。其跨界合作机制不仅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还推动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协作。截至2023年末,G60科创走廊汇聚了全国1/10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并且沿线城市如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等42个高科技园区已成为创新高地。
在此背景下,探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对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构建的影响,对于探索和推广可复制的区域协同创新新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视觉中国 资料图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变
我们通过对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间合作发明专利数据的分析,利用Ucinet软件刻画了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创新网络整体密度和中心性的演化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的合作创新网络密度呈现上升态势,且远高于长三角41个城市的整体创新网络水平。2010-2019年期间,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的创新网络密度达到0.547,是同期长三角创新网络密度均值的2.44倍,这也有力印证了G60科创走廊已经具备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先行先试走廊的基础。
图 1 2010-2019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创新网络密度演化。本文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并使用ArcGIS 10.6软件进行可视化呈现(图2)。结果显示, 2010-2019年间,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逐渐趋于紧密,并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创新网络的核心由原本以上海为单中心的格局,逐步演变为“南京-上海-杭州-合肥”多中心结构。这种多中心布局不仅提升了整体网络的连通性,也为各城市间的创新合作创造了更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在这一多中心创新网络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尽管嘉兴、湖州、金华、宣城和芜湖在G60科创走廊创新网络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但相较于苏北、皖北和皖西等创新网络洼地,这些城市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创新参与度,整体上积极融入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网络。这表明,G60科创走廊不仅在推动核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中发挥了引领作用,还通过带动边缘城市参与,强化了整个区域的创新协同效应。
图 2 2010-2019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创新网络空间演化,作者基于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的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1822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G60科创走廊对跨区域合作创新的提升作用
采用DID(双重差分法)进行回归分析后,我们发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建设对城市创新网络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相较于长三角其他城市,G60科创走廊的建设明显提高了沿线城市的跨区域合作创新水平。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我们将政策实施前后三年的数据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政策实施之后,其对沿线城市跨区域合作创新的边际效应呈现持续递增的趋势。
创新驱动政策也是中国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为了控制其他类似政策的影响,研究还引入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所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名单,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嘉兴、南通、扬州、泰州、盐城和湖州市分别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被确立为创新型试点建设城市。然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依然表明,G60科创走廊建设可以显著提升沿线城市的跨区域合作创新能力。
从城市等级角度来看,G60科创走廊中的上海、苏州、杭州和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或者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与G60沿线其他城市相比,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研究表明,G60科创走廊政策对沿线的高等级城市和一般等级城市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高等级城市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特别是在跨区域创新合作方面的提升,而对一般城市的作用则相对较小。
尽管实证研究已表明G60科创走廊的设立显著增强了沿线城市跨区域合作的能力,但其对城市间合作创新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厘清。不过可以看出,G60科创走廊通过提高高科技人才的集聚度,已发挥出积极的中介效应,有效推动了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增长。此外,政府支持和技术集聚效应同样显著,表明G60科创走廊建设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财政支持,还推动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从而为跨区域合作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迈向更高质量的创新共同体,G60还需主动作为
本研究揭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如何通过提高创新网络密度、强化跨区域合作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机制。主要发现包括: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的创新网络密度持续提升,显著高于长三角其他城市;该政策有效提升了沿线城市的跨区域合作创新水平,尤其对高等级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人才集聚、政府支持和技术集聚是推动创新网络构建的三条重要路径。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当前国家需进一步强化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相关的创新政策。要积极推动这一政策在产业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创新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总结经验,加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长三角的制度创新成果。通过不断优化政策设计,提升科创走廊的整体协同效应,进而推动更多区域纳入这一创新网络中。
其次,必须高度重视在G60科创走廊建设中,人才、技术与政府支持的关键作用。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奖励政策等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流入沿线城市。同时,政府的创新投入应更具针对性,以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活力。人才方面,需要优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沿线的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参与科创走廊的建设,并支持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此外,未来还应强化G60科创走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最后,科创走廊内各城市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要加强对不同等级城市的统筹协调,制定差异化的创新网络建设策略。通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创新资源的无序竞争和科研设施的重复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更具效率和协同效应的创新网络。
【本文作者曹贤忠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陈波系北京长城战略咨询有限公司区域咨询师;郭艺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改写自作者刊发于《软科学》2024年第4期的论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沿线城市跨界创新合作的影响研究”】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