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完成从0到1的突破后,国产汽车芯片如何提高竞争力
前几年全球汽车产业陷入严重缺芯危机,直至去年,仍有不少车企有芯片供应不足的情况。但在今年,缺芯话题热度大幅下降,部分汽车芯片甚至库存积压。业内人士认为,国产替代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芯片行业当下的焦点。
在11月1日举办的2024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期间,中国芯片企业纳芯微电子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芯片的国产化是大势所趋,中国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在努力推动这一进程。
从市场规模来看,他介绍,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导致单车芯片使用量大幅增加,2023年整个汽车芯片市场规模为690亿美元,到2030年这一规模或达到1300亿美元,其中30%左右的市场在中国。
从车企的角度来说,王升杨指出,一方面,芯片大规模国产化之后可以大幅降低车企芯片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车企想要构建产品差异化方面的竞争力,也需要推进芯片国产化。因为车企为了实现差异化,有许多非常创新的想法需要芯片公司配合完成。但找海外芯片公司来做是非常复杂甚至无法完成的,这对于国产芯片公司来讲是很好的机会。
目前芯片的国产化已经完成了0到1的突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品类现在已经有国产化芯片的提供能力。但整体来看,国产芯片仍面临市占率不高,以及产品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尤其是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他提到,无论是功能、性能,还是质量表现、成本,国产芯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继续去提升产品竞争力,可能是下一个阶段的重中之重。”他补充说。
他介绍,过去几年,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从过去的不到5%上升到了现在的10%左右,但目前整个市场份额还是不高。分类来看,如纳芯微主攻的汽车“三电”隔离产品的国产率已经比较高了,可能超过一半,车灯照明、通用电源、信号链、电流传感器等领域里国产化比例也可达到20%-40%,但在更多的应用领域里,目前芯片的国产化率还比较低。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国际汽车芯片巨头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高级总监、汽车业务动力与新能源系统业务单元负责人仲小龙直言,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已经是行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
他提到,目前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国产汽车芯片低价竞争的压力,“尤其以功率半导体为代表的国产化的步伐特别快,不仅仅在产品、产能方面,还包括价格方面,都是非常激进的,我们也在实际的项目中面临到了这样的竞争问题。”
不过仲小龙认为,在技术和产品路线图上,作为传统巨头的英飞凌仍旧保持着很大的优势,“好在从整个技术的积累程度来讲,英飞凌有这么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不断做产品迭代,因此在产品路线图上布局非常完整。不仅仅是用一代产品、用极低的价格,赢得某一个项目,而是我们有这种长远的布局。”
在国产芯片正努力崛起的同时,还遭遇了严峻的车市价格战。作为汽车供应链上游的芯片企业也都受到了车企降本增效的波及。
仲小龙表示,一方面,身处中国,尤其能够感受到目前价格压力较大。但这也说明市场比较活跃。另一方面,从整体来看,价格竞争只是一方面,产品质量、产品解决方案的先进性、电控产品的效率、供应链的稳定等方面也都是车企的重要考虑因素。他强调,价格最低并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
从芯片产品的成本竞争力方面来看,王升杨认为,目前国产芯片的挑战也非常大。近年来整个汽车行业非常卷,带动汽车芯片行业也非常卷,整个市场上,价格的竞争非常激烈。
“其实我们去跟国外很多同类产品相比的时候,我们看到,国内芯片成本的竞争力其实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成本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底层的工艺、平台等能力上进行全面的提升。”王升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