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字中的衍生字母
笔者近日在丹麦访学,当地地名奥胡斯(Aarhus)的读音引起了我的兴趣。不光如此,笔者还发现该地名在丹麦语中存在着Aarhus、Århus两种写法的有趣现象。Å其实是aa的变体形式,是拉丁字母的衍生字母。细细看来,欧洲有许多国家使用衍生字母和衍生字母符号。
丹麦语的å
拉丁字母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配合各地语言而衍生出的新字母。这种字母即衍生字母。我国现代人对衍生字母陌生,是因为大众熟悉的英文字母表几乎一模一样地借用了26个拉丁字母。与英文字母表不同,丹麦语字母表包含全部26个拉丁字母和3个衍生字母Æ/æ、Ø/ø和Å/å。3个衍生字母都是元音变化符。在1948年丹麦正字法施行前,æ由ae代替、å则由aa代替。字母å因此处于当地字母表的最后一位。虽然挪威语字母表与丹麦语字母表完全相同,不过前者早在1917年就引入这些衍生字母。
丹麦和挪威字母表
字母å的使用范围大致在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北日耳曼语支(斯堪的纳维亚语支)中使用,如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除了北日耳曼语支,罗曼语族的瓦隆语,以及乌拉尔语系的芬兰语也使用。不过,后者对它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外来词汇及北日耳曼语支相关词汇。位于波罗的海中波的尼亚湾入口处的奥兰在瑞典语中写作Ålan,芬兰语则是Ahvenanmaa。它也是目前芬兰唯一的单一瑞典语行政区。
Å音最初与西日耳曼语支德语aal和haar中的长元音/aː/音起源相同。从历史上看,å也是源自古挪威语的长元音/aː/。中世纪书面作品一般使用双字母表示长元音,长元音/aː/写成aa。但随着时间的推移,aa组合在大多数北日耳曼语言中发展成/ɔː/音;而瑞典语和挪威语最终则是完成彻底高化,达到了/oː/的发音。
Æ、Ø和Å三个衍生字母都是二合字母产生的。最初在古瑞典语书面作品中,分别代表发/æ/和/ø/的连字æ和œ,逐渐被新字母所取代。新的印刷品没有使用连字,而是在字母a和o上方放置了一个微小的e。后世简化演变为现代字母ä、ö。同样,在a的顶部放置一个微小的o,创建一个新字母å,用于代替二合字母aa。1541年出版的瑞典语圣经(通称《古斯塔夫·瓦萨圣经》)首次使用了å。之后在瑞典,å于16世纪取代了aa。
1541年出版的瑞典语圣经封面首次出现å字母
为了使正字法现代化,北欧语言学家试图在19世纪将å引入丹麦语和挪威语的书写中。大多数人却觉得不需要这个新字母,因为在这两国二合字母aa通常被视为一个字母,已经发单音节几个世纪了。直到上世纪的1917年和1948年,挪威和丹麦完成了正字法改革,å成为官方的字母。
虽然丹麦语的官方管理机构丹麦语言委员会与瑞典、挪威语言委员会有日常合作,以确保北欧三种语言不会出现不必要的分歧;但是,在丹麦城镇的一些名称中,由于当地民众的抵抗,旧拼写被保留为一种选择。许多人姓氏继续使用aa,而不是å。1948年至2010年间,奥胡斯市的正式拼写也是Århus。然而,2010年奥胡斯市议会投票,决定从次年1月1日开始,恢复Aarhus写法。其理由是aa写法方便国际化、互联网化。
奥胡斯体操协会会徽
德语的ü
熟悉汉语拼音的人,对字母ü肯定有相识的感觉,甚至有亲切的感觉。因为它在汉语拼音中也发/y/音,就是从德语中借来的。德语字母表在拉丁字母表的基础上,也衍生出新字母了。该字母表能完全适用于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这五个国家的书面语和口语。它拥有全部26个拉丁字母,和三个德语衍生字母“Ää、Öö、Üü”;还有一个特殊的辅音“ß”。
德语衍生字母也是用来标示德语元音变音。外观是在字母上方加两点,即ä、ö、ü,看起来与北日耳曼语支衍生字母有点类似。不过,它们与北日耳曼语支衍生字母的功能略有不同,是让a、o、u这三个后元音变成相对应的前元音/ɛ/、/ø/、/y/。在德语字母表中,ä、ö、ü因此分别排在a、o、u三个字母之后。
德语3个衍生字母变音字母ä、ö、ü,从字母上就能看出与普通的a、o、u存在密切联系,是后者语音演变的结果。古日耳曼语的重读音节后面,有一个带有/i/或半元音/j/的音节时,重读音节的前元音会发生高化,后元音变成对应的前元音。起初这些变化的元音与原来的元音是同一个音位。随后,/i/或/j/音节脱落后,就仅靠元音变化来区分语义了。这时,原来的元音变为一个新的独立音位。
Ü的产生与ä、ö类似。起初在u上面写着一个小写e,形成uͤ。这个微小的e在中世纪的书写体中退化为两个竖线。在大多数后来的笔迹中,这些条形几乎变成了两个点,最终写成了ü。
德语衍生字母
汉语拼音中的ü,是晚清西方汉学家从德语中借来的。最早给汉字注音的利玛窦、金尼阁等人母语都是罗曼语族,并不是使用ü,而是使用二合字母iu来表示/y/。他们的拼音方案也没被后世所继承。1850年,美国汉学家丁韪良来到宁波并定居后,为了便利生活在宁波的欧美人,设计了一套宁波话罗马字。鉴于拉丁字母只有5个元音字母,宁波话罗马字首先将德语字母中的ö、ü表示当地方言与德语同音的元音/ø/、/y/。之后,1892年确立的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也是用ü表示北京话中的/y/。
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里,起初也是用y表示/y/。后来因原本合用字母的j、q、x与g、k、h分开,只能以y代替原有的j。原有的y在拉丁字母中没字母可用,只好借用德语字母ü。然后,再规定j、q、x后的ü去两点;零声母时ü改为yu。总之,要尽量减少ü的出现。在迎来电脑时代后,中文输入法一般用v键来输入ü。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用iu表示ü
法语其实与德语、汉语类似,也有/y/元音。不过,在法语中,字母u发的是/y/音;二合字母ou反而发/u/音。这是怎么回事呢?16世纪开始,法国人认为,如果按照实际发音,会改变法语词汇的书写形式,将在法语与拉丁语之间造成巨大的鸿沟。这导致法语正字法不像丹麦语、德语那样,不但不记录语言新的演变趋势,反而实行复古。
葡萄牙语的鼻化元音符号“~”
除了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的法语字母、西班牙语字母、葡萄牙语字母,甚至古罗马字母最直系的继承者意大利语字母都有衍生字母。它们或多或少都使用了各种变音衍生符号。上述众多语言中,当属葡萄牙语使用变音符号最多,它共使用五种:软音符ç、尖音符á、扬抑符â、波浪号ã以及抑音符à。其中的波浪号“~”是鼻化元音符号。它是发音时气息从口腔和鼻腔同时流出的元音。目前的国际音标及葡萄牙语均采用“~”标示鼻化。
波浪号“~”首先用于古希腊语的多调正字法,作为扬抑符的变体,代表音高的上升,然后返回到标准音高。到了中世纪,它被用作拉丁文献书写体的缩写。当元音后面跟着n或m时,它经常被省略,并且一个波浪号放在前一个元音上以表示缺失的字母。比如,拉丁语常用词Anno Domini(直译为主的年份,现代意译为公元)在中世纪时期经常被缩写为Ao Dñi(现代缩写为A.D.)。这就是使用波浪号来表示鼻化的由来。在书面上,Ñ一直晚到18世纪才被正式引入西班牙语字母中,在西班牙语中读做/ˈeɲe/。最常见带有ñ的词语便是España(西班牙)。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波浪号“~”常常被认为来自于西班牙语。
西班牙国家篮球队队徽
不过,西班牙语只有辅音ñ使用了“~”,元音中并未使用它。反而,西班牙的邻居葡萄牙习惯使用它。葡萄牙语中的ão、õe等字母组合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发鼻化元音。这一语言现象也可以复原澳门本名“妈港”。葡萄牙语没有ng韵尾,在拼写ng尾汉字的读音时,有时用鼻化符号“~”表示。早期葡萄牙人地图将澳门拼写成Macão的。语言有趋简性,葡萄牙语在拼写时经常省略“~”。Macão被简写后,就成了后世知名的Macao。
葡萄牙语中的am、in组合虽然没有“~”符号,但其实也是鼻化元音。西班牙语也是如此,比如bonito(漂亮)。法语的鼻化元音更多,an、am、en、em、in、om、on、un等字母组合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鼻化元音。利玛窦、金尼阁的拼音方案是用m来代替ng,就是葡萄牙语等罗曼语族在m前变成鼻化元音“~”的关系。这跟m本来的音值没有丝毫关系,当时的北方话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西儒耳目资》的“京”字就被拼写为kim。
到了19世纪末,翟理斯《华英字典》因要表述12种方言及域外汉字音,将ö、ü、ñ等衍生字母全部使用了进去。从这方面说,欧洲文字的衍生字母见证了中欧文化之间的交流。即使目前只有ü仍旧在汉语拼音中使用,但这些衍生字母也成为了拼音历史文献的一部分,成为了中欧文化交流的一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