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近30年的“双休”仍不可及,缺乏制度刚性是关键
如果我们希望双休变成一种确凿无误、不容打折的制度安排,那么恐怕需要提高双休的法律地位。
夏研丨媒体评论员
1995 年 5 月 1 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一周双休制。双休制是为了让职工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然而,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如今近 30 年过去了,还有一些劳动者在双休和法定节假日难以休息。
©IC photo
" 落实双休 " 的呼声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在任何一个关于休假的议题上,比如落实 "2.5 天休假 "" 月经假 " 之类的新闻评论区,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声音—— " 先落实双休吧。"
双休虽是个相对晚近的事物,但 30 年历史也并不短了,这个时间长度足以让一项制度安排落地。但事实上,如果细究法律细节的话,也能发现双休并非那么 " 天经地义 "。
按照现行《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此外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从这个表述能看出,劳动法只强制规定了 " 单休 "。
而双休更像一种社会共识的结果。1995 年,国务院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其中明确 "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 ",事实上这才是我们今天双休日的由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条的后面其实还留了口子," 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
这也意味着走过 30 年的双休日,其法律地位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坚固。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企业公然表示只能单休的原因所在,从法律层面说,如果控制了时间总量,单休并不必然违法。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双休变成一种确凿无误、不容打折的制度安排,那么恐怕需要提高双休的法律地位,比如对相关规定做出修改,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将双休变成一种如元旦、春节等法定假期一样统一的休假安排,通过强制力贯彻下去。
当然,现实很多情况是不少用人单位既不能落实双休、劳动总时长也超标,就如过去饱受批判的 "996""007" 一样,其实就是一种直白的违反《劳动法》的情况。尤其是企业,出于营业利润、保持竞争力的考虑,往往倾向于剥夺劳动者的休假时间。
而很多劳动者事实上也无奈地接受了这种现状。比如此前《工人日报》报道,近七成受访者没休完 2024 年的年休假,而超 60% 未休年休假的受访者是主动选择放弃。也就是说,劳动者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之下,或是从自身职业发展考虑,或是迫于职场压力,自动放弃了年假。
这和很多打工人接受单休类似——人们感知着一种水温,知道在现行条件下无法期待更多,于是只能被动接受。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维护劳动权益所针对的并不只是一个法条、一种做法,而是一种整体水位。即社会在长期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在内卷状态下造成的低权益状态。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也只有形成足够的制度刚性,能够无差别地针对所有用人单位进行 " 行为矫正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刚性有限,只对部分企业起作用,那么市场竞争很快就会出现 " 劣币驱逐良币 ",倒逼尊重劳动权益的企业 " 放下坚持 "。
从情感上说,人们不希望走过三十年的双休,对于很多劳动者来说依然遥不可及。要改变这个现状,恐怕还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相关部门凝聚起足够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善职场生态,将双休制牢不可破地钉牢在社会土壤之上。